::Blog信息::
名称: 迷失的天地
作者: mishizhe
域名: blog.mitbbs.com/mishizhe
站点: BBS 未名空间站
档案日期:20180801000000 ~ 20180901000000
2018-08-30 13:09:02
主题: 耶路撒冷3000年
最近读完一本书《耶路撒冷3000年》,这其实是在上一本书《强迫症的历史: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》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犹太相关文化。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历史书,详细记录了耶路撒冷的历史,从最初亚伯拉罕时代,到现今以色列,近700页。和人类任何历史一样,其实就是一本战争杀戮史。我们应该庆幸,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。
耶路撒冷是一个神奇的城市,也是全球最热点的城市,总是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,因为这里是世界三大宗教:犹太教,基督教,伊斯兰教共同的圣地,但这也成为了它灾难的源泉,因为这是圣地,是誓死捍卫的地方,谁都想占有它。历史上,它就在这三大宗教之间碾转轮回。无论谁占领了耶路撒冷,另外两方等待的就是大规模屠杀,血腥的报复。多少家庭妻离子散,多少人毫无意义地丧生。
首先在这里诞生的是犹太教,单一神教,只信仰上帝耶和华,上帝是主角。后来,耶稣横空出世,在犹太教基础上,创立了基督教,基督教同时信仰耶和华和耶稣,并认为耶稣是上帝耶和华的儿子,为拯救世人的罪恶而死,耶稣是主角。耶稣被犹太人杀后的600年,默罕默德横空出世,创立了伊斯兰教。伊斯兰教吸收了犹太教与基督教的一些文化,把犹太教里的亚伯拉罕,耶稣都收了进去作为先知,是配角,而创立者默罕默德是最后一个,也是最大的先知,是主角(老套了,创立者总是最牛逼)。伊斯兰教里的安拉实际上就是犹太教与基督教里面的同一个上帝。自然而然,耶路撒冷也成了伊斯兰教的圣城。我有一次看到伊斯兰的一块地毯上画着耶稣的肖像,大为惊讶,后来才知道这是共同人物。这三大宗教虽然归根结底同源,却无法和睦相处,打打杀杀三千年,至今还在耶路撒冷纠缠不休。多少爱恨情仇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,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也多次上演,多少美人香消玉殒。想起一句诗: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?
600多页的历史记载了无数英雄人物,每个也就占据一两页,一闪而过,这只是英雄人物。无数小人物就像蚂蚁一样默默出生,又像浮云一样无声散去,犹如黑夜里的烛光,瞬间的点亮又随即永远消逝。对于这些人,简单的记录就是某某一战,战死xxx人。这样的意义是什么?他们是否进入了许诺中的天堂?
宗教一方面劝导与人为善,另一方面人类历史上无数战争,宗教是罪魁祸首,是苦难的根源。所以我并不喜欢信教太绝对,太狂热的人。这样的人很容易被煽动,被利用。几次十字军东征中无数狂热的基督徒为了崇高的目标“拯救圣城”,前赴后继,死在耶路撒冷的战场上,又在那里杀害了多少伊斯兰教徒,意义是什么?只是做了炮灰而已。
2018-08-24 16:43:57
主题: Luck
I wish myself good luck.
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。 有些时候,我不
得不相信,或者倾向于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。
2018-08-22 13:15:36
主题: 微笑
正在工作,听见敲门声,一个脑袋伸了进来,再加一个灿烂的微笑: good morning。哎,这样的笑容真让人感觉温暖。有些时候,你的一个笑容,一句话可以在无意中温暖一个毫无关系的人。就像很久以前公司门口指挥交通的劳模警察,每次都是面带笑容,热情地向每一个路过他的人打招呼,哎,这心态可真好,真羡慕。
2018-08-20 17:35:40
主题: 一地鸡毛
又和领导关于钱的问题出现不快,吃完晚饭领导又钻进书房去继续研究她的生意经以及保险事业。正在洗碗中,看见儿子走近,低声说:爸爸,我这里有五十块钱,我可以给妈妈。哎,瞬间无语,对不起,儿子,不该当着你的面吵架。我也不想说是谁的错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,只想说三观不同吧。
想过个平静的日子怎么这么难,无休止的折腾,不是折腾这个,就是折腾那个。我有时候想到底什么样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?无论对方想做什么,都心甘情愿毫无保留支持吗?即使反感对方所做的事情?即使没时间管孩子,没时间做家务,什么都丢给你?即使把家里的经济情况搞得和穷鬼一样?我为什么做不到这样的圣人?这些年我挣的越来越多,可是却越来越拮据,像条狗。以至于我告诉板,我想去海外,因为我觉得经济压力特别大,老板以难以置信的眼光看着我说,公司很多人pay的没有你多,老婆还不上班。我一时语塞,竟不知如何回答。
一听到那些所谓的宏大目标,所谓的励志故事,谁谁又挣了一个米,谁谁又是VP了,一股烦闷就瞬间冲昏头脑,就只剩下一个念头:别说了,我不想听,我一点都不羡慕。我有时都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点不正常了,是一种非常强烈的逆反心理。无论怎样,生活还得继续,太阳照常升起,无论你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迎接它。有时想,我现在对你没有任何期待,爱咋折腾就咋折腾吧, I give up。有时也想,我干脆失业了算了,这样你也没本钱去折腾了。
大清早的一丝丝闷气就开始慢慢积累,游荡,上升,堵在胸口,像块石头。终于忍无可忍,怒了,键盘一推,去他娘的工作,拎起包去冲向健身房。狂奔一时,爬楼281层,消耗540卡。精疲力尽中感觉焕然一新。体育锻炼的一个好处是,当你郁闷的时候,想不开的时候,就使劲跑,拼了命的跑,跑的四肢瘫软,跑完了就云消雾散,什么都想开了。这也是我推儿子足球的一个原因,我希望他长大了能有办法克服精神上的消沉,而不至于陷进去无法自拔,因为谁都有消沉的时候。
我的一个高中同学是心理医生,他说很多时候,人只是需要一个树洞,倾诉你的不爽,不要闷着,就不会进一步发展到严重的心理问题。他说你有什么问题可以咨询我。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听起来真是可笑,我才不会去浪费别人的时间。就当这里是吐槽的树洞了。
一阵风吹过,地上的一地鸡毛翩翩起舞,飘到了天上,越来越高,像云像雾又像风,又飘啊飘落回地上,还是一地鸡毛。
2018-08-09 09:46:24
主题: 间谍?
床铺在七日的晚宴中暗指中国留学生都是间谍。如此大的一个帽子,以至于每一个到此留学,定居的中国人都成为攻击对象,从一个总统口中而出,实属震惊。
自从床铺上台,贸易战开始,中美两国开始交恶。说中国偷窃美国技术也罢,说不公平贸易也罢,所谓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?无非是不想看到一个崛起的中国,枪打出头鸟,谁让你眼看要赶上。所谓强权就是公理,掌握了话语权就可以把对方随意描画。而中国本身国际形象就不大好,在一帮阿谀奉承,欺上瞒下的所谓学者,官员鼓吹下又变得自我膨胀,忘乎所以,自以为马上就是老大,忘记邓公韬光养晦的教导,变得锋芒毕露。殊不知只是虚胖,还差得远。老美动动手指头,一个中兴就被打出原形。这样也好,至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。谦虚一点,低调一点。
同时,谎言重复一百遍就会被大众接受,中国的形象就是这样不断被描黑,民意就是这么被引导的。据在MD medical center工作的朋友讲,现在他们招老中已经变得非常谨慎了,因为老中会偷技术,他们会是间谍,这些想法从哪里来?从政府那里来,并不断重复,强调,于是深入民心。民意在再引导引导,酝酿酝酿就可以变为从上而下的敌视。当年在德国,犹太人的处境就是在纳粹舆论宣传下一点一点变坏的,最后处于绝境。以史为鉴,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重演。
有时候我就想,当初出国到底是个什么决定?到底是幸还是不幸?以至于目前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。入籍吧,舍不得生我养我的土地,难以背叛的感情;不入吧,拖家带口的已经不可能回去了,还耗着干嘛?哎,左右为难,纠结。现在算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?还是两头不是人?真正交恶起来在美华人可以说是倾巢之下,岂有完卵?会落个两头不是人。想起二战时期日裔美国人被圈起来住集中营的历史。财产没收,人员发配。这段历史知道的人不多,感兴趣的可以自行脑补历史。那时候那些日裔不会被看作日本人,而在美国受到的也仅仅是敌视与怀疑,所谓里外不是人。
套用一首诗:
他攻击劳模,我不说话,因为我不是劳模。
他攻击残疾人,我不说话,因为我不是残疾人。
他攻击女人,我不说话,因为我不是女人。
他现在攻击我,谁替我说话?
感谢那些勇敢发声的人。愿中美两国和睦相处,因为这将深刻影响在美国的每一个华人,不要以为这些距我们很遥远。回望历史,为的是警惕现实中与历史相似的苗头,唯愿历史不再重演。
2018-08-03 08:38:53
主题: 通讯录
看到这样一个帖子,觉得很好,摘抄转发一下。
有5个受访者,关于他们的手机通讯录,被连续地问了几个问题:
受访者在打开手机通讯录之前,被要求“猜一下自己手机通讯录里的人数”,有人说两三百个,有人说很多个。然而,通讯录里的真实人数,比他们猜想的人数多得多,受访者自己也很惊讶。原来自己通讯录里有一千多人。
紧接着,受访者被要求“删除不会主动联系的人”。于是,有人删掉了那些很少联系,互相帮不上忙的人,但有人出于工作考虑,觉得很多应酬的人虽然也不经常联系,但不可能删掉。
紧接着,提出了第三个问题,“如果不用考虑工作和应酬呢?”通讯录里还剩多少人?到这里,有受访者的通讯录里只剩下二三十人了
“除了家人,你能说真心话的人还剩几个?”第四个问题问完,受访者们仿佛一下子都变得沉默安静了,最后到了揭晓答案的时刻,5个受访者都很唏嘘,一千多个好友的通讯录,最终剩下的只有两三人。即使这么两三个人,平时也很少联系。
小的时候闹别扭或者远离一个人时,会哭闹着说“我不跟你玩了!”而成年人结束一段关系的方式并不是争吵和崩溃,而是一种默不作声的疏离。
就这样,我们无仇无怨甚至连别扭都没闹过,只是一个不再问,一个不再说。打败了感情的不是背叛,而是自此相隔两地,你的余生我再也无法参与。
不管你白天工作应酬多么热闹,夜晚一个人回到家你会发现:真正关心在乎你的朋友也就那么一两个,遇到问题和麻烦时,你最先想到的也是那么一两个人;有好玩开心的事,你也只想分享给那么一两个人。或者干脆一个也没有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看完,翻翻我的微信通讯录,居然有四百多人,哎,怎么这么多?很多人看名字都不知道是谁,是如何加上的,反正就在那里了,不悲不喜。很多虽然认识,想想也绝不会主动去问候。要是也这么一直删下去,最后留下的那一两个会是谁?我想肯定会留下你吧,即使最终也是一种默不作声的疏离。因为随着最后一点交集的消失,你的余生我再也无法参与。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。
附一首仓央嘉措的《见与不见》
你见,或者不见我
我就在那里
不悲不喜
你念,或者不念我
情就在那里
不来不去
你爱,或者不爱我
爱就在那里
不增不减
所以我从来不问你
爱不爱我
爱又如何,不爱又如何?
其实首诗看起来和那个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”要表达的意思一样:爱你,但与你无关。这是来自于歌德(据传)的一首诗:我爱你,与你无关
我爱你,与你无关
即使是夜晚无尽的思念
也只属于我自己
不会带到天明
也许它只能存在于黑暗
我爱你,与你无关
就算我此刻站在你的身边
依然背着我的双眼
不想让你看见
就让它只隐藏在风后面
我爱你,与你无关
那为什么我记不起你的笑脸
却无限地看见
你的心烦
就在我来到的时候绽放
我爱你,与你无关
思念熬不到天明
所以我选择睡去
在梦中再一次的见到你
我爱你,与你无关
渴望藏不住眼光
于是我躲开
不要你看见我心慌
我爱你,与你无关
真的
它只属于我的心
只要你能幸福
我的悲伤
你不需要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