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篇文章共收到打赏0
发信人: fivestone (fivestone), 信区: Wisdom 标 题: 一个误区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Fri Jan 1 11:57:28 2021, 美东) 一个误区,不少人在解释佛法名相的时候,会从中文字面的意思入手。比如说真如,会 说"真"是什么意思,"如"是什么意思。这时一种帮助记忆的方法,但未必反应这个名相 真正的含义。 主要原因,是因为佛法经典多翻译自梵文、巴利文,并非源自中文典籍。如果是中国本 土的经典,比如易经、道德经等等,用上面的方法自然可以,但源自翻译的名相,当回 归到原本的语言当中,去寻找其真实含义。 对于真如,巴利文或梵文是tathatā,字根tatha是这样的、如此的、如是的意思。加 上字尾的tā,是如是的呈现的意思。在翻译的过程当中,有翻译为如实、如如、本无 等等,真如也是其中一种翻译。佛陀的十号之一,如来(Tathāgata),也是源自这个 字根,表示就是那个样子。金刚经里说的好,"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 来。"所以说如来、如去、如如、如是都是一个意思,本身并没有来还是去、常还是不 常、真还是不真等等。 -- ※ 来源:·WWW 未名空间站 网址:mitbbs.com 移动:在应用商店搜索未名空间·[FROM: 157.]
发信人: dreamfIy (淨揚), 信区: Wisdom 标 题: Re: 一个误区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Fri Jan 1 14:25:40 2021, 美东) 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 不是不同学派的祖师大德不够全面,或其证悟的法性有别,而是因为闻法众生之心有差 别。 用有相的文字讨论无相的真如。。。本质就是虚妄无义。 与其孜孜不倦的在分别念中求索,还不如实修实证,早日亲见无形无相的佛性真如。 【 在 fivestone (fivestone) 的大作中提到: 】 : 一个误区,不少人在解释佛法名相的时候,会从中文字面的意思入手。比如说真如,会 : 说"真"是什么意思,"如"是什么意思。这时一种帮助记忆的方法,但未必反应这个名相 : 真正的含义。 : 主要原因,是因为佛法经典多翻译自梵文、巴利文,并非源自中文典籍。如果是中国本 : 土的经典,比如易经、道德经等等,用上面的方法自然可以,但源自翻译的名相,当回 : 归到原本的语言当中,去寻找其真实含义。 : 对于真如,巴利文或梵文是tathatā,字根tatha是这样的、如此的、如是的意思。加 : 上字尾的tā,是如是的呈现的意思。在翻译的过程当中,有翻译为如实、如如、本无 : 等等,真如也是其中一种翻译。佛陀的十号之一,如来(Tathāgata),也是源自这个 : 字根,表示就是那个样子。金刚经里说的好,"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 : ................... 佛的名号,除了“如来”还有“善逝”呢 佛性的称谓,除了“真如”还有“实性”呢 -- 诸法从缘起 如来说是因 彼法因缘尽 是大沙门说 ※ 修改:·dreamfIy 於 Jan 1 14:56:23 2021 修改本文·[FROM: 66.] ※ 来源:·WWW 未名空间站 网址:mitbbs.com 移动:在应用商店搜索未名空间·[FROM: 66.]
发信人: sdao (四岛), 信区: Wisdom 标 题: Re: 一个误区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Thu Jan 7 00:22:56 2021, 美东) 👍 【 在 fivestone (fivestone) 的大作中提到: 】 : 一个误区,不少人在解释佛法名相的时候,会从中文字面的意思入手。比如说真如,会 : 说"真"是什么意思,"如"是什么意思。这时一种帮助记忆的方法,但未必反应这个名相 : 真正的含义。 : 主要原因,是因为佛法经典多翻译自梵文、巴利文,并非源自中文典籍。如果是中国本 : 土的经典,比如易经、道德经等等,用上面的方法自然可以,但源自翻译的名相,当回 : 归到原本的语言当中,去寻找其真实含义。 : 对于真如,巴利文或梵文是tathatā,字根tatha是这样的、如此的、如是的意思。加 : 上字尾的tā,是如是的呈现的意思。在翻译的过程当中,有翻译为如实、如如、本无 : 等等,真如也是其中一种翻译。佛陀的十号之一,如来(Tathāgata),也是源自这个 : 字根,表示就是那个样子。金刚经里说的好,"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 : ................... -- ※ 来源:·WWW 未名空间站 网址:mitbbs.com 移动:在应用商店搜索未名空间·[FROM: 108.]
发信人: lovepeople (爱人), 信区: Wisdom 标 题: Re: 一个误区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Fri Jan 8 21:52:14 2021, 美东) 【 在 fivestone (fivestone) 的大作中提到: 】 : 一个误区,不少人在解释佛法名相的时候,会从中文字面的意思入手。比如说真如,会 : 说"真"是什么意思,"如"是什么意思。这时一种帮助记忆的方法,但未必反应这个名相 : 真正的含义。 : 主要原因,是因为佛法经典多翻译自梵文、巴利文,并非源自中文典籍。如果是中国本 : 土的经典,比如易经、道德经等等,用上面的方法自然可以,但源自翻译的名相,当回 : 归到原本的语言当中,去寻找其真实含义。 确实是这样。其实翻译经书的也都是有成就的大师,其所翻译能达佛本意。只是 因为在有些地方,一些微妙义理不易理解,又及古字今义有所不同或不易解,而需要溯 源进一步明确之时,会想到这个方法。 : 对于真如,巴利文或梵文是tathatā,字根tatha是这样的、如此的、如是的意思。加 : 上字尾的tā,是如是的呈现的意思。在翻译的过程当中,有翻译为如实、如如、本无 : 等等,真如也是其中一种翻译。佛陀的十号之一,如来(Tathāgata),也是源自这个 : 字根,表示就是那个样子。金刚经里说的好,"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 如来。"所以说如来、如去、如如、如是都是一个意思, 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可能不是一个意思,而且不同的地方的 “如”字也不一定是一个意思。恐怕不太好这么含混一起说。 : 本身并没有来还是去、常还是不常、真还是不真等等。 这个不知道是不是这么理解的,比较好的有鸠摩罗什的说法:不二不异。 -- ※ 修改:·lovepeople 於 Jan 9 01:47:31 2021 修改本文·[FROM: 45.] ※ 来源:·WWW 未名空间站 网址:mitbbs.com 移动:在应用商店搜索未名空间·[FROM: 45.]
发信人: fivestone (fivestone), 信区: Wisdom 标 题: Re: 一个误区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Sat Jan 9 11:50:08 2021, 美东) 佛法是“依法不依人”。每个大师,有成就自然都有他成就的因缘和层次,但这些因缘 、层次未必完全相同。那么,在看到不同大师的翻译、解释的时候,如何取舍?这里, 依法不依人就非常重要。 “如”这个字在巴利文中的字根的意义是确定的,并不因为换了一种翻译,这个意义就 变了。所以,我前面才会提到,“离经一字,是为魔说”。这里的不离经,就是不离经 文本来的含义,而不是不离翻译、理解的含义。 不二论早在佛教之前,在印度就已经存在了,它发展自古印度的吠檀多哲学,并非是佛 教的独创。 【 在 lovepeople (爱人) 的大作中提到: 】 : : 确实是这样。其实翻译经书的也都是有成就的大师,其所翻译能达佛本意。只是 : 因为在有些地方,一些微妙义理不易理解,又及古字今义有所不同或不易解,而需要溯 : 源进一步明确之时,会想到这个方法。 : 如来。"所以说如来、如去、如如、如是都是一个意思, : 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可能不是一个意思,而且不同的地方的 : “如”字也不一定是一个意思。恐怕不太好这么含混一起说。 : 这个不知道是不是这么理解的,比较好的有鸠摩罗什的说法:不二不异。 -- ※ 来源:·WWW 未名空间站 网址:mitbbs.com 移动:在应用商店搜索未名空间·[FROM: 157.]
发信人: lovepeople (爱人), 信区: Wisdom 标 题: Re: 一个误区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Sun Jan 10 03:23:36 2021, 美东) 【 在 fivestone (fivestone) 的大作中提到: 】 : 佛法是“依法不依人”。每个大师,有成就自然都有他成就的因缘和层次,但这些因缘 : 、层次未必完全相同。那么,在看到不同大师的翻译、解释的时候,如何取舍?这里, : 依法不依人就非常重要。 有你的道理,但是感觉应该不是从这个角度看。就好比国务院总理的政策,政府 部门分层传达,这个是没问题的。因为总理不可能亲自一个一个来传达。即使中间传达 有文字语言的周转和理解,但是这不妨碍我们获取它的精神。佛陀讲法也是一样,他的 说法通过大家传递、翻译我们来看到修习,是没有问题的。但是当然归根揭底,佛 陀传递的不仅仅是文字语言,重要的是他的证悟境地,这个就需要我们修行来知道了, 这个也就是为什么通过修行进步能更好的明了佛经所说的意思。 : “如”这个字在巴利文中的字根的意义是确定的,并不因为换了一种翻译,这个意义就 : 变了。所以,我前面才会提到,“离经一字,是为魔说”。这里的不离经,就是不离经 : 文本来的含义,而不是不离翻译、理解的含义。 : 不二论早在佛教之前,在印度就已经存在了,它发展自古印度的吠檀多哲学,并非是佛 : 教的独创。 这里需要审慎,我们看巴利文其实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佛经的意思,但是这个并不妨 碍看文字时辨别同样的文字/词语在不同情况下表述的含义以及合适的说法。 -- ※ 修改:·lovepeople 於 Jan 10 22:32:45 2021 修改本文·[FROM: 144.] ※ 来源:·WWW 未名空间站 网址:mitbbs.com 移动:在应用商店搜索未名空间·[FROM: 45.]
发信人: fivestone (fivestone), 信区: Wisdom 标 题: Re: 一个误区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Mon Jan 11 16:02:27 2021, 美东) 佛法在地球上承传已经两千多年历史了,现在大家都知道是末法时代,为什么是末法? 一个原因就是佛法在承传的过程中,发生了演变,这样的演变,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众 生的方便,另一方面,也可以说是导致了佛法的覆灭。佛法在印度的历史,就很清楚地 说明了一切。 在末法时代的今天,要获取佛陀的“精神”,就要直接去回归佛陀当初的言论、教法, 而不是通过其他人一次次传播后演变的内容。其他的内容,不是说不可以看,作为一种 辅助、一定修行状态下的突破口,当然可以,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佛陀的言教。 佛陀的言教,是我们修行方向的指导,只有在这个方向的指导下的修证,才是佛法的修 证。否则,印度教有印度教的修证,道教有道教的修证,西方灵修有灵修的修证,等等 。闻思修,三位一体,是不可分割的整体。 【 在 lovepeople (爱人) 的大作中提到: 】 : 有你的道理,但是感觉应该不是从这个角度看。就好比国务院总理的政策,政府 : 部门分层传达,这个是没问题的。因为总理不可能亲自一个一个来传达。即使中间传达 : 有文字语言的周转和理解,但是这不妨碍我们获取它的精神。佛陀讲法也是一样,他的 : 说法通过大家传递、翻译我们来看到修习,是没有问题的。但是当然归根揭底,佛 : 陀传递的不仅仅是文字语言,重要的是他的证悟境地,这个就需要我们修行来知道了, : 这个也就是为什么通过修行进步能更好的明了佛经所说的意思。 : 这里需要审慎,我们看巴利文其实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佛经的意思,但是这个并不妨 : 碍看文字时辨别同样的文字/词语在不同情况下表述的含义以及合适的说法。 -- ※ 来源:·WWW 未名空间站 网址:mitbbs.com 移动:在应用商店搜索未名空间·[FROM: 128.]
发信人: lovepeople (爱人), 信区: Wisdom 标 题: Re: 一个误区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Mon Jan 11 22:05:15 2021, 美东) 你这个是瞎含混的,按你这么说看佛经都看巴利文吗,眼睛瞪大都没有用的。你现 在看的巴利文不也是翻译过来的吗,真是空泛之谈。 【 在 fivestone (fivestone) 的大作中提到: 】 : 佛法在地球上承传已经两千多年历史了,现在大家都知道是末法时代,为什么是末法? : 一个原因就是佛法在承传的过程中,发生了演变,这样的演变,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众 : 生的方便,另一方面,也可以说是导致了佛法的覆灭。佛法在印度的历史,就很清楚地 : 说明了一切。 : 在末法时代的今天,要获取佛陀的“精神”,就要直接去回归佛陀当初的言论、教法, : 而不是通过其他人一次次传播后演变的内容。其他的内容,不是说不可以看,作为一种 : 辅助、一定修行状态下的突破口,当然可以,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佛陀的言教。 : 佛陀的言教,是我们修行方向的指导,只有在这个方向的指导下的修证,才是佛法的修 : 证。否则,印度教有印度教的修证,道教有道教的修证,西方灵修有灵修的修证,等等 : 。闻思修,三位一体,是不可分割的整体。 就是因为你没有什么实际修证,所以才这么多似是而非的说法,也不明佛经所说的 意思,只会弄些语义知识和空泛之谈~ -- ※ 修改:·lovepeople 於 Jan 11 22:26:55 2021 修改本文·[FROM: 45.] ※ 来源:·WWW 未名空间站 网址:mitbbs.com 移动:在应用商店搜索未名空间·[FROM: 45.]
发信人: dreamfIy (淨揚), 信区: Wisdom 标 题: Re: 一个误区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Tue Jan 12 05:31:08 2021, 美东) 幸好我已经走出了这种对佛法外相学者式考据的偏执 所谓回归佛陀原说,无非是要用凡夫的自我去依文解义,而无视传承法脉的力量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,众皆默然,唯迦叶破颜微笑。世尊云: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 妙心,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,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,付嘱摩诃迦叶。 直指心性 vs. 心外求法 【 在 fivestone (fivestone) 的大作中提到: 】 : 佛法在地球上承传已经两千多年历史了,现在大家都知道是末法时代,为什么是末法? : 一个原因就是佛法在承传的过程中,发生了演变,这样的演变,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众 : 生的方便,另一方面,也可以说是导致了佛法的覆灭。佛法在印度的历史,就很清楚地 : 说明了一切。 : 在末法时代的今天,要获取佛陀的“精神”,就要直接去回归佛陀当初的言论、教法, : 而不是通过其他人一次次传播后演变的内容。其他的内容,不是说不可以看,作为一种 : 辅助、一定修行状态下的突破口,当然可以,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佛陀的言教。 : 佛陀的言教,是我们修行方向的指导,只有在这个方向的指导下的修证,才是佛法的修 : 证。否则,印度教有印度教的修证,道教有道教的修证,西方灵修有灵修的修证,等等 : 。闻思修,三位一体,是不可分割的整体。 -- 诸法从缘起 如来说是因 彼法因缘尽 是大沙门说 ※ 来源:·WWW 未名空间站 网址:mitbbs.com 移动:在应用商店搜索未名空间·[FROM: 66.]
发信人: fivestone (fivestone), 信区: Wisdom 标 题: Re: 一个误区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Tue Jan 12 14:46:04 2021, 美东) 修证与修证的表达,是两个部分。每个修行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修证,但要表达出来,还 是必须通过语言。而佛法就是佛陀修证的表达。我不觉得其他人的修证的表达,可以比 佛陀的表达更准确。这就是前面提到“离经一字,是为魔说”的原因。 所以,修证必须首先以佛陀所说的作为标准,有了修证的进步还是要回过来,以佛陀所 说的作为参照。修证不是连基本的佛法正见都没有的忙修,更不是外道与佛法都不加区 分的瞎练。 都知道人生难得,佛法难闻,那这么难得、难闻的东西,为什么就不能追本溯源,勤求 根本呢? 【 在 lovepeople (爱人) 的大作中提到: 】 : 你这个是瞎含混的,按你这么说看佛经都看巴利文吗,眼睛瞪大都没有用的。你现 : 在看的巴利文不也是翻译过来的吗,真是空泛之谈。 : 就是因为你没有什么实际修证,所以才这么多似是而非的说法,也不明佛经所说的 : 意思,只会弄些语义知识和空泛之谈~ -- ※ 来源:·WWW 未名空间站 网址:mitbbs.com 移动:在应用商店搜索未名空间·[FROM: 128.]
发信人: lovepeople (爱人), 信区: Wisdom 标 题: Re: 一个误区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Tue Jan 12 23:35:41 2021, 美东) 我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,你想说应当追本溯源,去寻找原始的意义,这个是空泛的 话,从实际的角度而言,应该怎么来做?是不是应该去看巴利文的佛经?我觉得没有必 要都这么去做,因为古之大师已经把佛经翻译过来了,我们何不坐上这艘船,而需要自 己再打造一艘船去解读呢?另外佛教发源于印度,而后却是在中土弘扬,说明语言的不 同完全不是主要的因素。 另一方面,我要说的是,从语言文字去理解佛经,是一个方法,也是建立知见的方 法。但是如果没有实际修行的知见是表面的理解,是不充分的。 【 在 fivestone (fivestone) 的大作中提到: 】 : 修证与修证的表达,是两个部分。每个修行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修证,但要表达出来,还 : 是必须通过语言。而佛法就是佛陀修证的表达。我不觉得其他人的修证的表达,可以比 : 佛陀的表达更准确。这就是前面提到“离经一字,是为魔说”的原因。 : 所以,修证必须首先以佛陀所说的作为标准,有了修证的进步还是要回过来,以佛陀所 : 说的作为参照。修证不是连基本的佛法正见都没有的忙修,更不是外道与佛法都不加区 : 分的瞎练。 : 都知道人生难得,佛法难闻,那这么难得、难闻的东西,为什么就不能追本溯源,勤求 : 根本呢? 另外我想说,你说的勤求根本是指什么,有没有实际的修行方法? -- ※ 修改:·lovepeople 於 Jan 13 02:04:44 2021 修改本文·[FROM: 45.] ※ 来源:·WWW 未名空间站 网址:mitbbs.com 移动:在应用商店搜索未名空间·[FROM: 45.]
发信人: fivestone (fivestone), 信区: Wisdom 标 题: Re: 一个误区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Thu Jan 14 16:24:52 2021, 美东) 我想表达的意思,在一楼就说清楚了,在佛法的基本概念方面(就比如真如、觉、无我 等等),需要追本溯源,回归到佛法原本的意思(巴利文)。而不是以为自己有了一些 所谓的修行、体验,就可以随意的解释佛法名相的含义了。 中文的佛经,当然可以学,在没有意见分歧的情况下(大多数的名相,比如说,四大、 六入处、六道轮回等等),看翻译的中文佛经,没有问题。但因为佛法承传已经有几千 年的历史,对同一名相,特别是容易产生歧义的名相,在不同时期,和不同人的翻译过 程中,就回出现一定的偏向和差别。那么到底哪一种理解更准确,这就要回归到巴利文 了。 你说的第二段,修行可以有助于知见的提升,我完全同意。这与我说的也不矛盾。 勤求根本,一是指知见上求根本(上面说的),同时也指修行上求根本。修行上的根本 ,就是回归佛陀的教法,四念处、八正道等等。妙境长老曾经说过,“修四念处是中国 佛教的希望”,“佛法的兴衰要由修不修四念处来决定。” 可见四念处的重要。反观 现在的汉传佛法,大多数信佛的人,只知道烧香拜佛、念佛往生、打坐禅定等等,如此 下去,只怕中土弘扬的佛法会步印度佛法的后尘。 【 在 lovepeople (爱人) 的大作中提到: 】 : 我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,你想说应当追本溯源,去寻找原始的意义,这个是空泛的 : 话,从实际的角度而言,应该怎么来做?是不是应该去看巴利文的佛经?我觉得没有必 : 要都这么去做,因为古之大师已经把佛经翻译过来了,我们何不坐上这艘船,而需要自 : 己再打造一艘船去解读呢?另外佛教发源于印度,而后却是在中土弘扬,说明语言的不 : 同完全不是主要的因素。 : 另一方面,我要说的是,从语言文字去理解佛经,是一个方法,也是建立知见的方 : 法。但是如果没有实际修行的知见是表面的理解,是不充分的。 : 另外我想说,你说的勤求根本是指什么,有没有实际的修行方法? -- ※ 来源:·WWW 未名空间站 网址:mitbbs.com 移动:在应用商店搜索未名空间·[FROM: 128.]
发信人: lovepeople (爱人), 信区: Wisdom 标 题: Re: 一个误区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Thu Jan 14 21:08:36 2021, 美东) OK。。。有机会再讨论吧。。这本身是一个好的态度。。我也谈不上修行什么的。。 【 在 fivestone (fivestone) 的大作中提到: 】 : 我想表达的意思,在一楼就说清楚了,在佛法的基本概念方面(就比如真如、觉、无我 : 等等),需要追本溯源,回归到佛法原本的意思(巴利文)。而不是以为自己有了一些 : 所谓的修行、体验,就可以随意的解释佛法名相的含义了。 : 中文的佛经,当然可以学,在没有意见分歧的情况下(大多数的名相,比如说,四大、 : 六入处、六道轮回等等),看翻译的中文佛经,没有问题。但因为佛法承传已经有几千 : 年的历史,对同一名相,特别是容易产生歧义的名相,在不同时期,和不同人的翻译过 : 程中,就回出现一定的偏向和差别。那么到底哪一种理解更准确,这就要回归到巴利文 : 了。 : 你说的第二段,修行可以有助于知见的提升,我完全同意。这与我说的也不矛盾。 : 勤求根本,一是指知见上求根本(上面说的),同时也指修行上求根本。修行上的根本 : ................... -- ※ 修改:·lovepeople 於 Jan 14 21:46:13 2021 修改本文·[FROM: 45.] ※ 来源:·WWW 未名空间站 网址:mitbbs.com 移动:在应用商店搜索未名空间·[FROM: 45.]
发信人: lovepeople (爱人), 信区: Wisdom 标 题: Re: 一个误区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Fri Jan 15 05:57:57 2021, 美东) 还是认真回一下,就研究态度来说我觉得这样是很好的。不过我还是那一句话,意 解不等于真了解。而且通过意解来了解真的意思可能是一种错误的概念。这也就是我为 什么觉得不应该在这个上面着重的原因。 你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有多少了解这些词汇(不是指意思上理解)或者修行方面, 而不是试图提出一种普遍的说法什么的。修行不是搞学说。 【 在 fivestone (fivestone) 的大作中提到: 】 : 我想表达的意思,在一楼就说清楚了,在佛法的基本概念方面(就比如真如、觉、无我 : 等等),需要追本溯源,回归到佛法原本的意思(巴利文)。而不是以为自己有了一些 : 所谓的修行、体验,就可以随意的解释佛法名相的含义了。 : 中文的佛经,当然可以学,在没有意见分歧的情况下(大多数的名相,比如说,四大、 : 六入处、六道轮回等等),看翻译的中文佛经,没有问题。但因为佛法承传已经有几千 : 年的历史,对同一名相,特别是容易产生歧义的名相,在不同时期,和不同人的翻译过 : 程中,就回出现一定的偏向和差别。那么到底哪一种理解更准确,这就要回归到巴利文 : 了。 : 你说的第二段,修行可以有助于知见的提升,我完全同意。这与我说的也不矛盾。 : 勤求根本,一是指知见上求根本(上面说的),同时也指修行上求根本。修行上的根本 : ................... 四念处。好的。有机会我觉得应该了解一下。 -- ※ 修改:·lovepeople 於 Jan 15 07:13:40 2021 修改本文·[FROM: 20.] ※ 来源:·WWW 未名空间站 网址:mitbbs.com 移动:在应用商店搜索未名空间·[FROM: 45.]
Site Map - Contact Us - Terms and Conditions - Privacy Policy 版权所有,未名空间(mitbbs.com),since 1996